岑溪人家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楼主: 故乡的云

叶蔓菁 原创小说:路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5 21:39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小说在腾讯读书网站的更新中,还会继续修订已写的内容,希望写成一个表达我们当代年轻人的一个酷酷的小说,谢谢各位大力支持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5 21:44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是小说在腾讯读书的地方

http://bookapp.book.qq.com/origi ... 0.32316826175908264

贴那里,是想扩大小说的知名度,小说里讲了我们广西人,后面的章节还会讲到岑溪,希望能扩大广西和岑溪的知名度。如果将来有精力,我会写出英文版本,贴到国外的网站,让老外也更加认识中国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9 12:14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故乡的云 于 2013-3-9 12:30 编辑

十九
电话通了,听到对方说“喂”,陈二说:“你好,请问是蓝小燕的表姐家吗?”
“是。你找小燕?”
“对,我找小燕。”
他听到对方在电话那边喊:“小燕,你的电话。”
时隔一个多月,他又听到她那甜甜的声音:“你是哪位?”
“是陈志军。刚才我打电话到你家了,你妈妈把这个电话号码给我。你表姐家在哪里?”
“在市区,一个叫梅林的地方。你在哪?”
“在关外一个镇,离飞机场比较近,我暂时住我弟弟上班的工厂宿舍。我已经找到工作了。”
“这么快啊!公司在哪里的?”
“也在这里附近,很不错的公司。我明天来接你,你来我这里看看?”
“好,不过,不用你接,我自己坐公共汽车过来。我坐哪条路线的公共汽车,到什么地方下车,你知道吗?”
“你等一下,我问问小卖部的人,等一下……”
小卖部的人告诉他该坐几路车,让她在一个叫桥头的地方下就行,叫陈二到桥头去接。
陈二把乘车路线和见面地点告诉了小燕,路上大概要多长时间,乘车要注意安全也叮嘱一番,然后把三弟受伤的事情也告诉她。
打完电话,他就回三弟的宿舍楼。
第二天是星期六,一大早陈二的CALL机响了,一看号码,是小燕。赶到楼下,有公用电话的小卖部还没开门。陈二赶紧往集市那边走,终于找到一个电话,打了过去。小燕说她今天来不了,表姐家有事,要她帮忙,明天,也就是星期天,一定在桥头那里会面。
对于这里工业区的工人来说,星期六都是工作日,因为他们一星期上六天班,只有星期天是休息日,有时候工厂订单多的时候,星期天也上班,反正加班有加班费,虽然辛苦些,大家也习以为常。大多数工厂的办公室职员在周六只上半天班,他们每星期上班的天数是五天半。
吃了早餐后,陈二找来纸和笔,给家里父母和大哥写封信,告诉他们自己找到了工作,也把公司的福利待遇交代一下,当然不写三弟受伤的事情,否则父母和大哥不知道会担忧焦急成什么样子。信写完后,递给三弟看。三弟仔细看了一遍,说:“二哥,你的字写得真好看。老爸肯定会拿去给村长看的。”
三弟把去邮局的路线告诉他,他就出发往邮局去了。
在去邮局的路上,他看到很奇怪的一幕。有一家公司,厂房的大门洞开,可以看到里面的组装流水线,流水线的旁边居然有一个很大的神龛,上面供奉着几尊菩萨,二、三十个工人在烧香跪拜。他很惊讶,因为从来没有想过现代工业和封建迷信的关系。
然而,他想起在家时,每逢过年,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,老妈总是和其他家庭主妇一样,早早就杀鸡炖肉,准备各式拜神的贡品。炖熟的整鸡、炖熟的成块的猪肉、各式果品、点心等等放在盆里、碟子里,先在家里堂厅供奉祖先,每个人都要来拜拜。然后把这些贡品叠放在两只篓子里,用扁担挑着,先到村头的社宫那里拜。社宫是村头老樟树下的一块大石头,听老人讲社宫掌管这一带的土地,在这里居住的人每年在年三十都要来拜拜的。
在社宫拜了,就把贡品放回篓子,再挑到山上的大庙拜拜。大庙其实很小,里面有几尊披着红袍的泥菩萨。年三十那天来大庙拜拜的人很多,经常要排队。轮到了,就把篓子里的贡品摆放在供桌上,点着香,插到香盆里,也插一些到大庙的门口,然后拜拜,烧一些符,这样就可以祈求来年家里的人个个身体健康、小孩子快高快大、读书聪明,大人赚钱赚多些。
想到这,他就不觉得在工厂车间里拜神是奇怪的事了。
邮局里人很多,大多数是来汇款和寄信的。排着长长的队伍,有人在维持排队的秩序,他看到如果有带小孩子的妇女,维持秩序的人就会告诉她:带孩子的人不用排队。
寄了信,顺便多买一些信封和邮票,他就回去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10 11:26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十
小燕一早就出发,出发前拨了陈二的CALL机,陈二回复电话,她告诉他出发了,大概两小时就能到达桥头。
陈二也立即出发,先走到工业区的大路,坐了中巴,到了桥头。
所谓桥头,就是这个镇有一条国道通过,国道上横跨着一条大立交桥,人们把这个立交桥叫“桥头”。一般人去市区,都到桥头乘坐大巴,因为从本镇开出的大巴在镇上不停车搭客,只有到了桥头这里,乘客才能上车;而从市区到镇上,乘客可以在桥头下车,改乘其他中巴到镇上的各个地点,也可以在大巴途径镇上的任何一个地点下车。
因为是星期天,又是一大早,大巴上乘客很少。卖票的是两个小姑娘,那是双节大巴,她们一人在其中一节大巴卖车票。因为乘客少,两个售票员小妹妹就和小燕坐到一起,攀谈起来。
她们问小燕去镇上干什么,她告诉她们去看男朋友,他刚在那里找了一个工作。小燕问她们在公共汽车上上班辛苦不辛苦,家乡是哪里的,她们也问小燕是哪里人。因为深圳这个地方到处是内地来打工的移民,大家见面总喜欢问对方是哪里来的,总会谈谈各自的家乡,就像西方人一见面就喜欢谈论天气一样。售票员妹妹们问小燕到哪里下车,她告诉了她们。
出了特区边防检查站,小燕看到关外的环境比关内差很多,人多,灰尘大,车也更多,一片乱哄哄的样子。她想,难怪那么多人不喜欢在关外工作。她到市区里的人才市场转过一两次,看到有的公司在招工的摊位上居然贴着:“关外不适者免谈。”也就是自报家门,我们是关外工厂,你不喜欢在关外工作的话,那就别浪费大家的时间了,这个意思。
到小镇的国道修建得很宽大平整,但是路上车辆很多,交通比较混乱,大巴经常不得不突然刹车,让乘客觉得很颠簸,加上空气不好,容易晕车。小燕一路上觉得不太舒服,晕车了。
马上到桥头了,售票员妹妹问小燕,你要在桥的哪一头下车?他在桥东边还是西边等你?小燕说她不知道。于是售票员告诉司机,让他把车停在立交桥的东边,她让小燕下车去看看,接她的人在那没有,如果不见人,就继续坐车,到桥的另一头看看。司机说:这个镇发展建设很快,已经修建了另一座立交桥,所以有的人把新的立交桥也叫桥头,那里离这里有两公里远呢。
小燕在立交桥的东边转了一圈,没有见到陈二,她赶紧回到公共汽车。汽车开到立交桥的西边,下去看了,也不见陈二。
售票员说:你有他的CALL机号码,不怕找不到人的,不用着急。他们叫小燕到镇政府门口下车,镇政府的对面正好是邮局,那里有公用电话,可以打电话联系他,让他到邮局那里接她。邮局是镇上的大地标,人人知道的地方,他随便找个摩托车,就能过来。
小燕和售票员、司机他们说声谢谢,就在镇政府门口下了车。她在邮局CALL了陈二,陈二回复电话,他果然在新立交桥的桥头等她。他说,他马上坐个摩托车,十分钟就能过来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16 08:48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十一
陈二搭着一辆营运的两轮摩托车过来,老远就看见小燕站在邮局门口。
摩托车快到小燕面前,他和小燕打招呼,小燕才看到他。陈二下了车,从口袋里拿出几块钱,递给摩托佬,摩托佬开车走了。
陈二看着满脸微笑的小燕,才注意到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,白色的布料上有淡紫色的小花纹,她头上戴着一顶淡紫色的遮阳帽,斜背着一个小包包,是深灰色的,显得又秀气又可爱。她手上提着一只大塑料袋。他问:“这沉甸甸的,是什么东西?”
“表姐听说三弟受伤,叫我带一些红枣给他补血,表姐的婆婆昨天做了粽子,我带了几条过来给你们吃。”
陈二接过塑料袋,说:“谢谢你,大老远带过来!等你回去后代我向你表姐和阿婆说声谢谢。”
“你吃早餐没?饿了吗?”陈二问。
“我吃过早餐了,我不饿。”她说。
“我饿极了,早上把早餐给忘了。陪我去吃早餐吧,附近有个大排档,桂林米粉。我昨天来这里寄信的时候看到的,闻那香味,肯定很好吃。”
“好啊。”
桂林米粉大排档就在邮局旁边,是临街的一个小铺面,铺子里面摆着几张高桌子和高椅子。铺子外地空地上摆着七、八张矮小的小桌子,小桌子四周有许多小板凳。
他们走进桂林米粉铺,叫了两碗桂林米粉。还没到中午,来吃米粉的人还很少,才几分钟,卖米粉的小妹就把热腾腾的米粉捧来了。
望着一大碗米粉,小燕说:“这么多,我吃不完。”她用筷子夹了许多米粉到陈二的碗里。
望着碗里的米粉,还有许多配料,有卤牛肉、酸豆角、豆豉、香菜等,他先尝了一口,连连说:“不错,好吃。”桌子上有一罐油辣椒,闻起来很香,陈二加了许多辣椒到碗里,把米粉汤都弄得红通通的。
小燕笑他:“你怎么把桂林米粉弄得像麻辣味的云南过桥米线呀?还是在回忆大学饭堂的面条口味?”
“将来我要学做云南菜,学做任何一种好吃的菜,让你天天有好吃的。”
“你做得太好吃了,我变成一个大胖子,怎么办呀?”
“等太胖了,就做忆苦思甜菜,瘦你,瘦到皮包骨头为止。”
他们一边吃,一边笑嘻嘻地开着玩笑。
吃完米粉,在路边叫了一辆三轮摩托车,三轮的摩托车就是两轮摩托车的边上有一个座位仓,座位仓上可以坐两个人的那种摩托车。
陈二牵着小燕的手,上了摩托车,告诉摩托佬去哪里。摩托佬开着车,走街串巷。
陈二伸手搂着小燕,在她耳边轻轻地说:“这回,答应做我女朋友了?”
“嗯。”她轻轻地回应,“可是,我很纠结,我最终还是准备在父母身边工作。我是不是太自私了?”
“无论你在哪里工作,我都爱你。再说了,你的父母,也是我未来的父母啊。”他说着,轻轻地吻着小燕的额头。
小燕抬头看着他,听他说“你的父母,也是我未来的父母啊”,她心里一动,啊,他能把她的父母当父母,这样的人,有什么不可以依赖的!
摩托车开到三弟的宿舍楼下,他们下了车,牵着手走上楼梯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17 10:52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十二
石兰和李妹打工的工厂最近在拓展生产项目,他们厂本来是专门做组装印刷电路板的生意的,最近开始做小电器成品的组装。
工厂管理部门先把仓库区重新整理,把一些货架增高,这样把仓库区的空间充分利用,从而腾出整整一层楼的楼面。那层楼面的面积可以开十条组装小电器的流水线。他们找来专门做流水线的工程承包队,签了合约,先做四条流水线,等生意稳定之后,再做六条。如果将来生意好,还打算把工业区内另一栋厂房完全租下。
新车间的安装工程进展很快,钻孔布线、装工作台的支架、电灯灯架、抽风机的支架和管道……一切进行得紧张有序。在他们组装设备时,人力资源部门也在招兵买马,一下子招进上百工人和一些技术人员,厂里比之前又热闹了许多。
来了新职工,很快就开拉生产,工厂重新调配人手,把一些熟练的工人也安排到新车间,让老工人带领新工人。石兰被安排到新车间上班,可是她没有被安排在流水线上,她被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工位,和另外两三个女孩专门做原材料的准备工作。一些电子元器件的脚长短不一,需要修剪整齐;电源线的接头金属线也要重新处理,要修剪整齐,保持统一的长度;一些精致的零件来料时有特殊保护包装,他们需要一一拆卸,放到托盘里…… 她们把这些需要准备加工的原材料准备好之后,放到流水线旁的架子上,让流水线上的其他工人随手可拿。
这天星期天,他们和上星期天一样,照样上班,他们已经连续上了半个月的班了,天天不是赶货,就是准备新车间的生产。石兰在做电源线,一边修剪金属线,一边想,今天下午要是能准时下班,应该可以抽空去看看三弟,看看他情况怎样。正在想着,扭头看到车间的大门进来几个人,是总工程师、生产部经理,厂长的女秘书,还有厂长老头子和一个不认识的男生。那个男生是谁呀,他正在和厂长说话,露出一大嘴巴的牙齿,不过这满脸堆笑的年轻人,让人看起来还是蛮舒服的,她在心里想,哈哈,给他一个外号,大牙。
石兰把一大捆电源线处理好了,端起装满电源线的托盘送到流水线旁的货架,然后走回座位,突然看到剪钳掉地上了,她弯腰去拾起来,突然感觉一阵刺痛,夹具上的锋利台角把她的额头割破了,用手一摸,放到眼前一看,一巴掌的血,同时听到旁边的工友在大叫起来:“啊,石兰受伤了。”
她还没醒悟过来,“大牙”已经奔到她面前,抓着她的肩膀,在看她头上的伤势。大家立即找医疗箱,结果才发现新车间里没有,秘书跑到隔壁车间去找,带回一个,找出一大团纱布,帮她捂着伤口,然后和“大牙”一起陪同石兰到办公室,那里有更多包扎材料。一路上,“大牙”不停地问:“Are you ok?”石兰听不懂他在说什么,秘书问她:“感觉怎样?”。石兰说:“没事。”
在办公室,人力资源部门的王姐仔细辨认了伤口,发现不要紧,不用上医院,然后帮她仔细包扎。“大牙”操着古怪的普通话,说要调查受伤的原因,他这就到车间去处理这个事情。石兰告诉他们,那个夹具的台面角太锋利,要么打磨一下,磨光滑了,要么用一些绝缘胶布包扎起来。
包扎完毕,石兰问王姐,下午能不能休息休息。王姐说当然可以了,并且工资照算的。于是石兰回到了宿舍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17 12:01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十三
石兰回到宿舍,坐在床边,想起昨天晚上在饭堂吃饭分有一个橘子,她还没吃,还在饭盒里放着。她走到架子上取来,剥了皮,一片片地吃。看到宿舍里没有其他人,挺闷的,于是她决定去三弟那里看看。她找来一顶大帽子,尽量把额头上的纱布遮住。
走到三弟宿舍门口,她看到里面坐着一位漂亮的姐姐,这是谁呢?她走了进去,三弟也看到了她,说:“石兰,你来了,今天不用加班?”看到石兰不解地看着坐在床边的小燕,就跟石兰说:“这是我二哥的女朋友,叫小燕。”又跟小燕说:“这是我们同村的老乡,叫石兰。”
小燕跟石兰问好,石兰在三弟对面床铺上坐了下来。定了一会儿神,她说:“二哥都有女朋友了,都不知道。”想了一下,又说:“二哥呢?怎么不见人。”
“他到水房洗苹果去了。”小燕说。
这时,三弟才发现石兰的帽子下遮着一大块包扎的纱布,赶紧问:“你怎么啦?”
正说着,陈二走到了宿舍门口。石兰望着他,说:“嗨,二哥这么神秘,有女朋友都不让我们知道。”
陈二走了进来,把手上盆里的苹果递一只给小燕,小燕拿出一把小刀开始削苹果,她削苹果的姿势真优雅,削得又薄又平整。再看看她坐在椅子上的姿势,笔直的腰肢,微微低着的头,还穿着那么漂亮的连衣裙,真是太美了。石兰看着,又想想自己,发现自己的坐姿怎么是佝着腰,耸着肩膀,太难看了,额头上还有一个伤疤,唉。
陈二对石兰说:“这是我女朋友,小燕,我们一个大学的。”看到他自豪的样子,石兰也开始替他开心起来,说:“没有想到,你挺有本事的,找到这么漂亮、美丽的女朋友。”
三弟终于有机会问石兰额头上是怎么回事,石兰告诉他:“刚刚在车间碰的,多谢这个伤疤,下午不用上班,都连续上了半个月班了。”
小燕想和石兰聊聊,问问她在这里打工的情况。才问了两句,陈二对小燕说:“我带你到镇上走走,到我上班的地方看看。”
“二哥找到工作了?”
“是啊,刚找到。”
“恭喜你啊!”
接着,陈二和小燕走了,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,石兰和三弟说:“你妈妈命真好,二哥找到这么好的老婆,她肯定是个好儿媳妇。我们大山沟里飞进金凤凰了。”
在三弟那里坐了一会儿,她告辞了。一个人走到集市上,接着干什么呢?看到集市上有个小卖部有个雪柜,她走了过去,买了两根冰棍,然后坐到小卖部门口的小凳子上,一口一口地咬着吃。一边吃,一边胡思乱想,也不知道在想什么,最后决定到镇上走走,到镇上的新华书店看看。
经过一家工厂,她看到工厂的文员在厂门口的香炉上香,她知道这家工厂,那里的职工每天早上都烧香跪拜,每天按时辰文员要在各个香炉上香的,这是远近的打工仔都知道的事情。看着那个女文员,在香炉上插了香之后,双手合十,在虔诚地祈祷,她突然想到了一个事情:烧香供奉神仙应该是有效的。于是她想到了她的家,她的爷爷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22 10:1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十四
石兰有很长时间没有想到过爷爷了,她读小学四年级的时侯爷爷就已经去世。现在突然想起他,是因为有一个原因,到底是什么呢?她一下子还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,只是觉得心头很沉重。
她沿着一条新修建的水泥大路慢慢地走着,知道再走十分钟就是镇上的闹市区,很快就到新华书店。转眼看到路边有一个新修建的健身公园,两个老婆婆和两个小孩子在那里健身、游玩,一个婆婆在走路机上晃动双腿作运动,另一个婆婆在另一个机器上做转动腰部的运动,她们一边作运动一边聊家常,两个小孩子拿着塑料铲在沙池里玩沙子……看着他们,石兰走了过去,在旁边一张长椅子上坐了下来,然后细细地想她的心事。

坐下来后,她终于明白之所以突然想起爷爷的原因了。
自打她上学读书起,就经常听到爷爷和她的两个堂兄讲这个话:你们要好好读书,你们中至少一个人将来要去读大学,学医,研究医学。石兰知道,爷爷这样希望他们学医,是有道理的。可是当时石兰还小,总以为那是爷爷对堂兄们的期盼,和她无关,所以从没把爷爷的这个话放在心上。可是今天突然想起来,为什么呢?她捉摸着。那是因为看到读了大学的小燕和陈二,羡慕极了,同时心里还丝丝地无名作痛,所以就想起爷爷来了。
其实,她读小学时,学习成绩很好,和陈二总是不相上下,有时侯陈二考得总分第一,有时侯是石兰第一,除了他们两个,从来没有别人得过总分第一的时侯。石兰很喜欢和陈二这样不相上下地角逐,以为她会和他一直这样角逐下去,心里更希望他在意她,关注她,尽管当时她还那么小。
到了初中,她的成绩就不如陈二,但是在学校的名次里也是前五以上的。虽然她的初中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学,有不少同学不爱读书,但是想读书、想考出去,将来读个中专、读个大专什么的,然后挣个铁饭碗的,还是大有人在的。读师范将来当老师,或者读技校将来进大型国营企业当工人,是很多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追求,至于读大学本科这个梦想就太遥远了一些。所以这些爱读书的同学都在私下里互相竞争,很在意自己在考试中的排名。
石兰在学习上本该更出色的,但是命不好。在她读小学四年级的时侯,爷爷去世了;第二年,最最疼爱她的妈妈也因病走了,这还不算,自从妈妈去世,爸爸身体就越见消瘦,神色迟钝。终于,生活的重担就渐渐落到石兰肩上:做饭、照顾年幼的弟弟、洗全家人的衣服、种菜、种花生、犁田、插秧、打谷、晒谷、辗米……越来越多家务和劳作需要她的盘算和操劳。就这样,她花在作业、考试上的心思大受影响,而能同时保持着前五名,已经尽最大力气了。
在那时,如果哪家的孩子不听话,家长们总爱拿石兰做榜样,总是说:“你看人家石兰,做那么多家务、干那么多农活,学习还那么好。”每个挨训的孩子听父母讲到石兰,总是无话可辩。

初中毕业时,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陈二去县城读高中,她只能选择在家做农活当农民,只能偷偷地抹眼泪,几年就这样过去了。

一天,石兰的爸爸出事了。本来整日沉默寡言的他,突然跑到村边的小河又唱又跳,把在附近种菜的几个妇女吓坏了,她们正在不知所措,突然看到他从河坝上掉了下去。她们跑了过去,看到他掉到河边的砂石上,动弹不得,不停地喊痛。赶紧叫来村里的壮汉,取来门板,把他抬回家去,又叫村里的兽医来帮看看。兽医说:“不好,怕是腿骨断了。”于是众人连夜用门板把他抬起,打着火把,翻山越岭把他送去县城医院。正如兽医所说,腿骨断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3-22 10:20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十五

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,村里的人又帮着抬回家,治疗了七、八个月,总算治好,但腿瘸了,走路只能用拐杖,至少要一根,两根更好。
经过这么一遭,石兰家仅有的几百块钱早没了,其余医疗费都是伯父、远近亲戚和村里人凑的。
那年正准备收早稻,来石兰家帮忙干农活的姑姑就和伯父商量,让这女孩子出去打工吧,也能给这个贫困潦倒的家找来几块钱,家里的农活就让伯父的两个儿子包了,反正一家也就只有一亩多地,多一亩,两个哥哥也能干得了,另外姑姑有空也来帮帮。就这样,石兰就出来打工的。
自从出来打工,伯父伯母一家就开始和石兰的爸爸和弟弟一起吃,以前是分家了的,现在境况如此,只能相互搀扶帮助着过日子了。
好在弟弟读书成绩很好,要是弟弟将来能读大学,学医,爷爷的心愿也能实现。
想到这,她不由得叹了口气,发现在旁边锻炼的两个婆婆都在关心地望着她。她知道,老人家都爱瞎操心,于是她对她们露出个笑容。
其中一个婆婆用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问:“阿姐没上班啊?“一个又问:“你找工作啊?”虽然她们讲的是口音很重的方言,石兰还是听明白了。
她赶紧和她们讲:她有工作的,今天休息,然后告诉她们,她走了。
老婆婆们说:“我们住附近的,你有空来这里耍啊。”她对她们露出个笑脸,走了。
走了几分钟,她发现怎么往回走了呢,因为又看到那家门口有香炉的工厂了。她赶紧转身,她要到镇上的新华书店看看,看看有什么书,有什么值得学的东西。她觉得,一定要有个技能,将来才能生存,否则靠打这份普通的工,养得了自己?养得了父亲?能够送弟弟上大学?将来自己总是要嫁人的,生的孩子又怎么养?这几百块一个月,如何是好?如果,如果是小燕和陈二,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,就可以养得了家。

在去书店的路上她一直在想。实际上,她家并不是从来就这样贫困潦倒的,她家曾经是很兴旺的大户,还是读书人家。
记得小时候,70年代末80年代初,村里来了演牛娘戏的戏班,在村里晒谷子的大平地扎起舞台,一个个演员装扮表演,演唱着流传了上千年的地方戏剧。连演三晚,有一晚演的是《高文举》,当演到高文举上京应试中状元,村里的十三公捋着花白的胡子,点着头说对石兰说:“个只高文举一理豆是你公太年轻时的模样。”那是老家方言,也就是说,戏台上的高文举和石兰父亲的爷爷像极了。
后来,石兰缠着爷爷奶奶问,公太当年是什么样子的。爷爷就说:公太读过书,上过学,吟诗作对不在话下,说话明理,做事斯文,旧时读书人都是那个样子。奶奶也说,有一年,公太的同窗来村里拜访,走的时侯,公太一直送到村外的河口,作揖道别,和戏里演的一样。
父亲还讲过,解放前老家附近的两个田峒的稻田都是他们家的,县城旁大鼎山下河岸一带的稻田也是他们家的,大鼎山西侧的木山也是,本来北面的那片杉林也是,因爷爷的兄弟在解放前碰到了一单官司,需要钱应急才卖掉,否则半个大鼎山都是他们家的林地。另外,在县城老街道,还有一个酒坊,那是祖爷爷就已经开办的作坊,除了酿高度酒卖,还卖泡造的药酒、蛇酒、虎骨酒,那些酒在治疗风湿骨痛、跌打损伤方面远近闻名。到了解放后土改,因为爷爷是拥护解放、拥护土改的,所以带头把全部田地、木山、酒坊,连同几百只鸡和十几头牛一起充公,村里的穷人个个分到田地和物品,个个喜气洋洋。酒坊给政府接管,成为国营单位,就是现在县里的酒厂,到前几年还一直在办,可惜到九零年初倒闭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3-3-22 11:02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完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岑溪人家论坛 ( 桂ICP备11000835号-1 )

桂公网安备 45048102000008号

GMT+8, 2024-6-14 16:42 , Processed in 0.040954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