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溪人家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130|回复: 3

隋唐风云人物 李靖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7-7-23 01:12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李靖凌烟阁上的唐初大臣

  隋末大乱,李渊起兵太原,赖其第二子世民之力,统一了黄河流域,又赖李靖之力,统一了长江中下游与岭南。世民嗣位为帝,是即唐太宗。贞观十七年(公元639年)五月,太宗念股肱之臣,命图二十四人之形像于凌烟阁以纪念之。这二十四人的名次是长孙无忌、赵郡王孝恭、杜如晦、魏徵、房玄龄、高士廉、尉迟敬德、李靖、萧瑀、段志玄、刘弘基、屈突通、殷开山、柴绍、长孙顺德、张亮、侯君集、张公谨、程知节、虞世南、刘政会、唐俭、李世勣、秦叔宝,后世所谓“凌烟阁上美名传”者便是。这张名单的次序,不无有私人关系存乎其间。长孙无忌是太宗的皇后的兄弟,赵郡王则为宗室。二十四人中为太宗运筹帏幄者为房玄龄与杜如晦,最早为太宗罗致幕中者为长孙顺德与刘弘基,与太宗合力促成太原起兵的是刘弘基,军功最高者为李靖与李世勣,魏徵为文吏,敢言直谏,多所匡弼,其余诸人各有其贡献,所以这张名单是有其意义的,但其顺序则是不公平的。意或当时定此名单,以私人关系为出发点,顺手写来,未作客观的考虑。

  汉高祖平定项羽,论功行赏,以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居首,如以此为准,则房玄龄宜居首位。韩信是高祖的最高统帅,军功最高,故高祖置于三杰之中,则李靖居尉迟敬德之下,李世勣居最后第二名,亦失准则。长孙无忌虽为懿亲,功亦不小,但新旧《唐书》中,地位均不甚高,《旧唐书》尚列于高士廉之下,而在房玄龄、杜如晦之前。李靖、李勣(即世勣)紧接于房、杜之后,而在尉迟敬德等之前。《新唐书》中长孙无忌传为三十,李靖、李勣则为十八,房玄龄、杜如晦则为二十一,足证在欧阳修的心目中,长孙无忌之地位不如两李与房、杜了。就军功论,李靖在当时确居第一重要的地位。

宦门之后熟习兵法


  李靖字药师(《旧唐书》作原名药师),京兆三原人。他的祖父名崇义,仕后魏,任殷州刺史,封永康公。父名诠,仕隋,任赵郡守,所以他出生于仕宦世家。幼习书史,姿容秀美,仪态魁伟,堪称为美丈夫,在唐人小说中,是《红拂传》的主人公之一。他对于文史书籍,虽然熟习,但他不愿作章句之士,常谓所亲曰:“丈夫遭遇,要当以功名取富贵”,因此他专攻兵学,熟读《孙子兵法》等兵家名著,殊有心得。他的舅父,是隋代第一名将韩擒虎,他们舅甥二人,经常研讨兵法,擒虎尝抚之曰:“可与论孙吴之术者,唯斯人矣。”足证韩擒虎对于这位外甥的军事学识之欣赏了。隋政府中他曾任殿内直,唐人小说中,称他曾经谒见杨素,事亦不虚,素时任尚书左仆射(宰相),尝指其所坐之床曰:“卿终当坐此。”足证杨素也非常赏识其才能,但不能重用。他也见过当时的吏部尚书牛弘,牛弘也称他为“王佐才”,但也未予适当的安排。炀帝亲征突厥而被围于马邑时,他正担任着马邑丞的官职,为炀帝解马邑之围的,是太原留守李渊所派的云定兴和他的次子世民所率的部队,兵数极少,本不足退敌,是采用世民的疑兵计,把敌人吓跑的。但在李靖看来,李渊父子即将反隋,因决向炀帝告密。时天下已大乱,而炀帝则游兴正浓,已经到扬州去了。

  李靖行至长安,东行之路已不通,因而迟留下来。时李渊父子已经起兵,循下河东,败隋将宋老生于霍邑,并进略关中,长安被围,城破,李靖被唐军所俘。由于他有告发李渊谋反的企图,因欲杀之,业已绑赴刑场待决,靖大呼曰:“公起义兵,本为天下除暴乱,不欲就大事,而以私怨斩壮士乎?”李渊闻而壮之,世民又固请释之,因而不死,即被世民延入幕中,李靖就做了世民的宾客。世民征王世充之役,李靖亦随征,因功授开府之职,这是高祖武德三年的事。如何立功,史无记载,无可查考。

平定长江中下游与安定岭南的大功


  当唐军正在对王世充作战时,大概由于李世民赏识李靖的才能,唐忽然要派李靖联合盘踞长江中游的萧铣。当时长江中下游由萧铣、杜伏威、李子通、沈法兴等分别割据,杜伏威先输诚投唐,李子通与沈法兴则互相攻击,扩充彼此的势力圈,而萧铣则在今湖北江汉流域,称王之后,又复称帝,其割据地盘南及岭南,势力相当广大,拥有兵力达四十万之多。唐之所以要对萧铣和好,似在解除杜伏威和益州的危机。杜伏威是唐在长江下游的唯一基地,时大河两岸战事方殷,万一杜伏威遭受攻击,唐将鞭长莫及,入可为援的困窘,故以外交手腕舒此困难。又其时巴蜀已归于唐,萧铣兵众,曾启战端。

  萧铣是南朝萧梁的后裔,梁宣帝便是他的曾祖父。他的祖父萧岩,本属于隋,后来降陈,陈亡被隋所杀。铣又少孤,庸书自给,但事母至孝,名重乡里。炀帝以其有外戚之谊(炀帝之后为萧氏)任以罗川令之职。大业末年(公元618年),天下纷崩,到处叛变。岳州校尉董景珍、雷师猛等,旅帅郑文秀、许玄彻等策动反隋,众推董景珍为主,景珍以家素寒微,众必不从,建议推铣,众从之。于是萧铣由罗川令而为梁王。所以萧铣之称兵,不是为了复兴梁的旧业,而是临时被众所推的。此与秦末天下大乱,诸侯之裔纷起自复其国者,大不相同,萧铣旋即称梁王,又进称梁帝,立年号,封官号,俨然成一小朝廷。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迁都江陵,曾派杨道生攻硖州(宜昌),但为刺史许绍所击破。唐高祖又命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击之,拔其通、开二州。该方面,萧铣与唐亦有瓜葛,为唐和萧铣媾和的另一主要原因。此外,蜀的内部亦有问题。巴蜀在李渊初起兵于太原时,即派人游说,与山南(即秦岭以南的汉水上游区)同归于唐,但内部仍有纷乱,如冉肇则等纷纷向唐的统治力量挑衅,便是一例。故李靖之经巴至荆,负有两项重大使命,即平定巴蜀的反侧分子,与萧铣和好,暂维均势。李靖才能,既被李渊父子赏识,故特别派他担任此项任务。和萧铣是他表面的任务,平萧铣是他实际的任务。

  其时唐在山南与巴蜀的守将有二: 一为庐江王李瑗,一为赵郡王李孝恭。李靖至金州(今陕西安康),适值山贼作乱,庐江王讨之,反为所败,靖乃佐庐江王作战,平之,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。及至硖州,萧铣又不即接纳,故迟留于硖,不能前进。唐高祖责其沿途淹留,密令硖州都督许绍斩之,时运未通的李靖几乎丧失生命。幸而许绍颇爱李靖的才能,为其请命于高祖,始获免死。时开州的蛮人冉肇则作乱,赵郡王孝恭讨之,反为贼败。靖乃佐孝恭征冉肇则,率兵六百,袭破其营垒,又在险要处设伏,阵斩肇则,俘其众五千余人,捷报至京,高祖大悦,谓群臣曰:“朕闻使功不如使过,李靖果展其效。”因降玺书劳之曰:“卿竭诚尽力,功效特彰,远览至诚,极以嘉赏,勿忧富贵也。”又特别下手敕奖之曰:“既往不咎,旧事吾久已忘之矣。”从这一记载中,我们可以看到高祖是因旧恨而欲除李靖,若非许绍之请免,靖早已身首异处了。若非斩冉肇则之功,李靖安能得高祖之奖饰?高祖固多因风转舵自下台阶之机智,然李靖之才能,到处受到照拂,亦其幸也。

  武德四年,李靖献平定萧铣的十策,内容如何,史无记载,难知其详,但从高祖采纳其建议来看,其计深合高祖之意,显然可知。高祖乃命孝恭任总管,李靖为行军总管兼孝恭的行军长史,并以孝恭不晓军事,“三军之任,一以委靖”。(按此为太宗的手书,见后文。)李靖至此,始获高祖的完全信任,虽亲贵如赵郡王,亦不如也。是年八月,大军集于夔州,将对萧铣进行总攻击。但萧铣却认为时当秋潦,江水迅急,由三峡出师,不利行军,以为唐军必难骤至,反不做准备,正授李靖以可乘之机。

  三峡秋潦,李靖部属亦以为险,建议且待水退,再行进军。李靖却不以为然,他说:“兵贵神速,机不可失。今兵始集,铣尚未知,若乘水涨之势,倏忽至城下,所谓疾雷不及掩耳,此兵家上策。纵彼知我,仓促征兵,无以应敌,此必成擒也。”李靖是孝恭的长史,虽然他得到“三军之任,悉以委靖”的指示,但他仍保持他和主帅间的分寸,得到孝恭同意后,始实行其作战计划。

  唐军克荆门,进至夷陵,萧铣使文士弘率精兵数万以拒之,梁兵屯清江口,孝恭主张径行进攻,李靖不同意。他说:“士弘铣之健将,士卒骁勇,今新失荆门,尽兵出战,此是救亡之师,恐不可当也。宜自泊南岸,勿与争锋,待其气衰,然后奋击,破之必矣。”但是孝恭居然摆出统帅的架子,坚主出击,留靖守营地,亲自与敌合战,却被梁军所败,奔于南岸。萧梁军在战胜中,大肆抢掠,各负重物,军乱不成行列,毫无纪律可言,李靖见此情况,纵兵击之,梁军遂大败,军舰之被俘者四百余艘,部队之被杀和溺毙者万人。孝恭乃以李靖为先锋,率兵五千,营于江陵城下,并以大队空船,顺流而下,以疑萧铣之援军,其大军继靖之后,以增声势。靖兵既至城下,萧铣始惧,向下游各地征兵。但援军见多空船,自上流而下,疑江陵已失,不敢轻进,使人往前方哨探。既知江陵尚安然无恙,始再前进,靖军即在萧铣援军迟疑未进之际,破其骁将杨君茂、郑文秀等,俘其甲卒四千余人,于是挥军围城,翌日萧铣即降,援军十余万虽至,已无济于事。这真是所谓兵机,胜负之分,间不容发,李靖之善于用兵,此其一例。

  唐军既入江陵,号令严肃,秋毫无犯。诸将咸请于孝恭,希望藉没其敌军将士之家,以赏将士。李靖以为不可,他说: 王者之师,义存吊伐,百姓既受驱迫,拒战岂其所愿?且犬吠非其主,无容同叛逆之科,此蒯通所以免大戮于高祖也。今新定荆郢,宜弘宽大,以慰远近之心,降而籍之,恐非救焚拯溺之义。但恐自此已南城镇,各坚守不下。非计之善。(《旧唐书》卷六十七《李靖》,《唐书》记载,与此大同小异。)由此可知李靖不但长于军事战,而且更长于政治战与心理战。幸而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,于是江汉的城镇,都争先恐后地投降唐军。捷报传至京都,高祖拜靖为上柱国,封永康县公,赐物二千五百段,任命为检校荆州刺史,承制拜授。所谓承制拜授,也就是由李靖斟酌地方情形先行封赏,然后奏报朝廷,与后世所谓“钦赐上方宝剑便宜行事”者相类似。这是唐高祖对李靖特授大权之始。

  于是李靖度岭至桂州(桂林一带),遣人分道招抚,各地大首领如冯央、李光度、宁真长等,皆遣子弟至军前,接洽投诚。靖承制各授官爵,共得九十六州,六十余万户。高祖优诏劳勉,任以岭南道抚慰大使,检校桂州总管。靖既定岭南,深知其地区域辽广,俗陋,威以兵势以后,更宜以礼义教化之,以变其风俗。乃亲自率兵南巡,所到之处,无不问民间疾苦,延见地方长老,宣布天子恩德,远近百姓,咸表欣服。由此,可知李靖是懂得政治措施、收揽民心的。所以他有大将的才具,决不是一勇之夫所能望其项背的。

  辅公祏者,本杜伏威之部将。武德六年,杜伏威至长安觐见高祖,留辅公祏居守,而以养子王雄诞率兵副之。辅公祏与伏威情好弥笃,伏威知其野心甚大,特嘱雄诞不可失职,“无容公祏为变”。但是公祏竟乘机称叛,诡以奉伏威之命,夺雄诞兵起事,国号宋,都于陈之旧都建康(当时称丹阳),任命百官,修缮军械,转储粮食,并派徐绍宗侵海州,陈正通寇寿阳,长江下游,又呈紧张态势。唐高祖对于这一叛变事件,十分重视,仍以赵郡王孝恭为帅,并召李靖入朝,面授方略,仍令佐孝恭东讨辅公祏。出征部队包括李世勣在内的七个总管,都由孝恭节制,实际上都受李靖指挥。

  辅公祏对唐军来攻,也全力拒战,主力在防守由长江东下的唐军,他以冯惠亮率水师三万屯当涂,陈正通率步骑二万屯青林,自梁山连锁,切断长江的水道,并筑却月城,达十余里之长,以取犄角之势,兵势也相当的锐利。唐军分五路进攻,赵郡王孝恭趋九江,岭南大使李靖趋宣城,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,齐州总管李世勣由淮泗南趋,河南大使任怀攻扬子城。出宣城的一路显然是攻梁山的主力。靖军下芜湖后,进迫梁山。诸将建议:“彼劲兵连栅,将不战疲劳我师,直趋丹阳,空其巢窟,惠亮等自降。”李靖认为这一作战计划是危道,他解释道:“二军虽精,而公祏所自恃亦锐卒也。既保石头(南京),则牢未可拔。我留不得,退有所忌,腹背蒙患,非百全计,且惠亮正通,百战余贼,非怯野斗,今方持重,特(疑为待字之误)公祏之计尔。若出不意,挑攻其城,必破之,惠亮拔,公祏擒矣。”我们知道李靖深究诸葛亮的兵学,故行军持重,求万全必胜之途而不肯轻易冒险,孝恭深以靖策为然,于是李靖率领黄君汉等部,水陆齐进,奋力攻击,经苦战后杀敌万余人,惠亮等知不敌,自行遁走。靖乃率轻骑,径趋丹阳,公祏惧,虽拥众尚有十余万而战斗意志消失,乃以五百骑奔会稽,其部将吴骚、孙安谋叛公祏,公祏弃眷属,仅率数十骑奔武康,被野人所执,送至唐军大本营丹阳,孝恭杀之,江浙遂平,这是李靖另一次战功。高祖闻其捷,叹曰:“靖乃铣、公祏之膏肓也,古韩、白、卫、霍不能加。”乃赐靖物千段、马百匹、奴婢百余口,设东南道行台,任靖为行台兵部尚书,行台废,任靖为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,江南善后,悉凭处理。

定襄之捷与白道之捷


  突厥自后魏而降,已深入漠南地区,隋末大乱,北边割据势力,或为其所立,或依为后遁,虽渐为唐军扫平,但刘武周尚逃突厥,时欲恢复其旧日地盘,突厥也靠了这些叛逆,时时入侵,一度发展至渭河流域,虽为李世民所击败,但其南侵企图,迄未终止。武德六年,突厥又寇太原,靖以江南兵万余守太谷,但诸将之与突厥战者,都被击败,惟李靖所部独全,乃被任检校安州大都督。安州在今河北密云境,盖依李靖为北方备胡的长城了。武德九年,突厥奠贺咄设寇边,委靖任灵州道行军总管。时颉利可汗径寇泾阳,京师震动,李靖则以锐卒兼道而驰,直趋幽州,邀击其后路。会和亲告成,突厥自退,否则这一场战争,又要让李靖建立一次不世的军功了。

  武德九年,发生玄武门事变,太子建成等被秦王世民部下所杀,高祖遂立世民为太子,也就在这一年高祖让位于太子,是即唐太宗,而以翌年为贞观元年。太宗追录前功,拜靖为刑部尚书,实封四百户。翌年,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。又翌年,转任兵部尚书。

  其时,突厥又对唐叛离,太宗遂有进攻突厥的企图,于是李靖以兵部尚书出任代州道行军总管(《旧唐书》作定襄道行军总管)。李靖亲率骁骑三千,直趋恶阳岭以逼突厥。突厥颉利可汗素知李靖持重,不轻冒险,见其骤至,大出意外,以为唐兵必倾国而来,否则李靖决不敢孤军深入,因而大惧,其军一夕数惊,李靖侦知之,乃遣谍离间其心腹,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来降。翌年,李靖夜攻定襄,破之,俘获隋齐王之子杨正道及炀帝的萧皇后,送至京师。颉利仅以身免,遁去。太宗大喜,对李靖说:“昔李陵提步卒五千,不免身降匈奴,尚得书名竹帛。卿以三千骑深入虏庭,克复定襄,威震北狄,古今所未有,足报往年渭水之役。”可知太宗对于李靖此役的胜利,得意之至,因封靖为代国公,赐物六百段,并加赐名马宝器。

  颉利既遁,仍保铁山(山西右玉县境)遣使向太宗谢罪,并请举国内附,但心仍犹豫,颇有乘机而动的企图,太宗也有乘此机会剪除突厥之意,乃命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,往迎颉利。贞观四年二月,太宗遣鸿胪寺卿唐俭、将军安修仁慰谕李靖,并出使突厥。太宗虽然没有给李靖什么指示,但是他的用意,李靖是了解的,因此,他对将军张公谨说:“诏使到彼,虏必自宽,应选精骑一万,持粮二十日,引兵自白道袭之。”白道即自内蒙上阴山的一段石灰岩路。张公谨说:“诏许其降,行人在彼,未宜讨击。”李靖坚持主张,他说:“此兵机也,时不可失,此韩信所以下齐也。如唐俭等辈,何足可惜?”时李勣亦作同样的建议,靖意更坚,乃督军疾进,李勣则进屯碛口以策应之。靖军至阴山,遇突厥千余帐,皆俘之,令随军前进,不令消息外泄。颉利见唐使至,大悦,并未计及唐军骤至。李靖部队接近颉利牙帐仅十五里(《唐书》作七里),颉利惶恐,先行遁去,部众因而溃散,靖军斩敌万余人,俘其男女十余万,杀颉利之妻隋义成公主,颉利欲退碛北,但在碛口被李勣击败,乘千里马投吐谷浑,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所俘,献于唐王,突利可汗亦来投降,东突厥自此消灭,归入唐的领土。自此扩至阴山以外,定襄以北遂无突厥之患。这是李靖又一次为国家建立的大功勋。

  唐太宗对于李靖这次大捷,非常喜悦,曾对其侍臣说: 朕闻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,往者国家草创,太上皇以百姓之故,称臣于突厥,朕未尝不痛心疾首,志灭匈奴,坐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今者暂动偏师,无往不捷,单于欵塞,耻其雪乎!(同上)于是大赦天下,欢宴五日。但是御史大夫温彦博忌其功,谮李靖于太宗之前,谓“靖军无纲纪,致令虏中奇宝,散于乱兵之手”。太宗因此对靖大加谴责,靖叩首良久谢罪。但太宗又对李靖说:“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,有功不赏,以罪诛戮,朕则不然,赦公之罪,录公之勋。”因下诏加左光禄大夫,赐绢千匹,加封食邑百户。未几,太宗悟,谓靖曰:“前人害公,今朕意已悟,公勿以为怀。”又赐绢二千匹(《唐书》作一千匹),拜尚书右仆射。按李靖曾于攻克江陵时,封其府库,秋毫无犯,江陵为富庶之区,靖能如此,况于虏廷乎?又史万岁克达头可汗,杨素疾其功,因而见诛,所谓贪墨,仅为借口,实亦莫须有之事。李靖受责,不加申辩,唯叩头谢罪,其修养之高,令人敬佩。但事实胜于雄辩,靖之无过而被诬,太宗日后自知,其向李靖说明原委,亦足以见太宗之开明。

急流勇退力疾征胡


  李靖既屡建不世的功勋,唐太宗因而授予尚书右仆射的职务,那是与宰相类似的官位,也就是要他执掌政务、参与朝政的决策。可是李靖与尚书左仆射等议论政治,小心谨慎,好像不善言词似的,实际上这是他的谦逊,他已在军事方面,显露其高人一等的才能,在政治上他不愿再露锋芒。虽然唐太宗并不是像隋文帝父子那样猜忌多端的国君,但他不能不有所避嫌,以保安全。

  贞观八年,太宗任十六道巡察大使,寻访各道风俗,以供政治措施之参考,而以李靖为畿内道大使。李靖以足疾,不便行动为理由,上表恳辞一切职务,请赐骸骨归老,言词至为恳切,这是急流勇退,并不是政治姿态。太宗感其诚,乃使中书侍郎岑文本告靖曰:“朕观自古以来,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,不问愚智,莫能自知,才虽不堪,强欲居职,纵有疾病,犹自勉强。公能识达大体,深足可嘉。朕今非直成公雅志,欲以公为一代楷模。”于是特下优诏,加授特进,听任在第摄养,并赐物千段,尚乘马两匹,禄赐国官,府佐并依旧给,并且要他在病患稍痊时,每两三日至门下中书,共同平章政事。翌年,又赐灵寿杖,助其行动。特请的职位,略似汉光武帝时奉朝请,与今日总统府资政相类似,所不同者,则仍要靖在疾瘳时至门下中书议事,这虽然是一句慰藉之词,但亦足以见太宗对靖依畀之深。其赐灵寿杖,在太宗主政时期,殆仅一人,也是李靖的殊荣,太宗对他的关切。

  末几,吐谷浑寇边,太宗对左右侍臣说:“得李靖为帅,岂非善也!”消息传到李靖那里,李靖往见房玄龄,表示年虽老迈,尚堪一行。太宗闻之,大喜,乃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,统辖兵部尚书任城王道宗、凉州都督李大亮、右卫将军李道彦、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总管(《唐书》作五总管),西征吐谷浑。从这一点看,李靖以足疾称老乞骸骨,并不是真的不堪任事,而是借口求退,保全自己而作光荣的下台,等到国家需要他时,他依然自告奋勇,为疆土的安定,为国家服务,他的爱国情操,值得我们钦佩。

  贞观九年,李靖率大军,前进至伏俟城(今青海西,即隋的西海郡,东魏时吐谷浑夸吕始可汗以此为都)。吐谷浑闻大军至,尽烧其草地而退保大非川(今青海西,即布喀河)。诸将都以为马无野草,已羸瘦,不可赴敌,须俟春草生,始可进兵。唯李靖以为机不可失,决计迅速进攻,踰积石山,深入敌境,前后大战数十次,杀敌无数,吐谷浑部众来降者甚多,其首伏允自知不敌,苦愁无计,乃自缢而死。李靖更立慕容顺为其王,而胜利班师。先是在行军前进中,被任为盐泽总管的利州刺史高甑生不遵约期而后至,李靖薄责之,甑生因而生恨,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密告李靖谋反。这两个人真是第一等的笨蛋,李靖如果谋反,他怎会班师回朝?太宗时代府兵制度尚仍完整,所谓府兵制,国家有征伐需要,向各府征兵,战事结束,将归于朝,兵归于府,李靖既已班师,兵柄已失,何从造反?这是一查明的事。太宗因命法官查证其事,甑生等都得诬罔之罪。但李靖因此事件,却闭门家居,杜绝宾客往来,即亲戚也难进入其家。幸逢明世,而甑生等羽翼未丰,无法构陷其罪,此后的李靖,更加小心谨慎,其自处之道,是十分周全的,所以他能安居静养,不再受谣言的攻击。

  贞观十一年改封卫国公(《唐书》作十八年),授濮州刺史,仍令依代袭例,不赴任,这是后世称李靖为李卫公的由来。贞观十四年,靖妻卒。太宗特别下诏,令其坟墓,悉依汉代卫青、霍去病的故事,墓园筑铁山与积石山之形,以旌表其殊功。十七年,下诏在凌烟阁上,图形二十四开国功臣,靖亦与焉,并进封为开府仪三司,贞观十八年,太宗特至其第,慰问其疾病,赐绢五百匹。由此,可知太宗对李靖的关切之深,亦足以见其君臣之间的辑睦无间。

  会太宗将伐辽东,特召李靖入见,赐坐御前而问之曰:“公南平吴会,北清沙漠,西定慕容,唯辽东有高丽未服,公意如何?”李靖答曰:“臣往者凭借天威,薄展微效,今残年朽骨,唯拟此行,阶下不弃,老臣病期瘳矣。”他听到国家将有事于辽东,他的雄心又起,顾不得他自己的老病,又请缨出征了。但那时的李靖,比不得十年以前,故太宗愍其羸老,不许其行。贞观二十三年,李靖病已渐深,太宗又去视疾,对李靖流着涕泪道:“公乃朕生平故人,于国有劳,今病若此,为公忧之。”是年卒于家,享寿七十九岁。按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为公元649年,上推七十九年,为公元570年,为陈宣帝太建二年,便是李靖的生年,时北朝为齐周对立的时期,齐势尚较周为强。突厥大举入寇,是在炀帝大业十一年,即公元615年,炀帝被围于马邑,当在是年,则李靖年四十四岁,其归唐盖在四十五岁。唐之统一全国,黄河流域之统一,完全是秦王世民之功,长江中游与岭南的统一,则完全是李靖之功,而北方边患之完全解除,又完全是李靖之功,所谓“南平吴会,北清沙漠,西定慕容”,是简言之,尚未包括定岭南及其施行教化之功在内。

  李靖既卒,太宗追赐司徒、并州都督,并赐班剑四十人及羽葆鼓吹,参加丧礼,赐陪葬昭陵,谥曰景武,盖亦殊荣也。太宗曾给李靖的手笔诏书数通,其中有二件: 一曰:“兵事节度皆付公,吾不从中治也。”一曰:“有昼夜视公疾大老妪,遣来,吾欲熟知公起居也。”都是稀世珍品,藏于靖家,由其五代孙献于文宗,深受喜爱。又有李靖所用佩笔,以木为管弢,刻金其上,别为环,以限其间,笔尚可用。靖破萧铣所赐于阗玉带及火鉴、大觿、算囊等物,天子皆深惜之,留于禁中,以敕模诏本还彦芳,其见尊如此。后来权德兴读太宗给李靖的手诏,感动得流下涕泪说:“君臣之际乃尔邪!”其相得之深,后世仍感人若此,殊为历史上所罕见。靖子德寒承爵,官至将作少匠,与太子承乾善,承乾被废,德寒亦获罪,戍岭南,以父勋改窜吴郡。靖兄端字药王,以靖之功而承袭永康县公。靖功如日在天,但其兄弟之赖以获官者仅药王一人。另一弟客师,以累战有功而封丹阳郡公,非以靖功之故。卒年九十,是李靖兄弟中享寿最高者。

兵法问答


  我们综观李靖的毕生战功,其所掌握的大原则有二: 一曰兵机的认识与切实的把握;一曰奇正攻守的切实运用,出其无备,攻其不意,更是他惯用的战略原则。如乘三峡水涨之势而总攻萧铣,便是乘其不备;如至硖州而暂停进攻,便是守以观变;如攻辅公祏,兵至梁山,不用径攻丹阳的奇兵,而与守兵激战,这是正道;如攻定襄,以骁骑三千径趋颉利,和白道的万骑进击,这是奇兵,兼采出其不意和攻其无备的战略原则。他的军事思想,大体是出孙子、吴子等家的兵学理论,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与八阵图的改进,尤多心得。他的实战经验,大体上都由战史上得来,尤取诸葛亮的持重安全原则,他由白道以轻骑袭颉利,时唐使张俭等尚在虏庭,或以张俭等的安全为理由,他引韩信破齐的战史为例,以释群疑。韩信破齐的战史事实上是这样的: 当楚汉相持时,齐王田横在楚北,常为楚患,故汉高祖刘邦派郦食其为特别代表,结齐抗楚。郦食其在齐营,双方意见颇融洽,而韩信率军自北方趋齐营,齐以杀害郦食其来要挟韩信退兵,韩信不顾,齐遂破,那便是牺牲郦食其而成定齐之功。李靖引用这个故事,乘唐使在突厥修好,不为应敌的准备,于是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而竟破突厥,颉利匆忙遁走,张俭等亦安然无恙,这是他比韩信更高明的地方。妙在他的行动能保守最高度的机密,至距离颉利牙帐十里左右,始被发觉,兵者诡道,轻袭之师,尤贵行动秘密而神速,李靖得之矣。

  在他的许多大战役中,只有一次小挫,但即转败为胜,李靖可以说是唐的常胜将军。其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依仗他的六花阵者甚多。关于阵法,唐太宗亦所未悉,现存的《李卫公兵法问答》,就是太宗对李靖行军,多有不明白处而有询问,李靖就其所问而作解答。这里,我们把太宗有关六花阵与李靖的问答,摘录其原文数则如下:太宗问曰:“天、地、风、云、龙、虎、鸟、蛇,斯八阵何义也?”靖曰:“传之者误也,古人秘藏此法,故诡设八名耳。八阵本一也,分为八焉。若天地者本乎旗号,风云者本乎旙名;龙、虎、鸟、蛇者本乎队伍之名。后世诡设物象,何止八而已乎?”

  太宗曰:“卿所制六花阵,出何术?”靖对曰:“臣所本,诸葛亮八阵也。大阵包小阵,大营包小营,隅落钩连,曲折相对,古制如此,臣为图因之。故外画之方,内环一,作画之圆,是成六花也。俗所号耳。”太宗曰:“内圆外方,何谓也?”靖曰:“方生于正,圆生于奇,方所以规其步,圆所以缀其旋,是以步数定于地,行缀定于天。步定所以缀其旋,是以步定于地,行缀定于天。步定整齐则变化不乱。八阵为六,武侯之旧法也。”太宗曰:“卿六花阵,画地几何?”曰:“大阅方千二百步者,其义列阵各占地四百步,分为东西两厢,云地一千二百步为教战之所。臣尝教士三万,每陈五千人,以其一为营法,五为方、圆、曲、直、锐之形,凡二十五变而止。”

  太宗问曰:“阵数有九,中心零(疑为圆形)者,大将握之,四面八向皆取准焉。阵间容阵,队间容队,以前为后,以后为前,进无速奔,退无遽走,四头八尾,触处为首,敌冲其中,两头皆救。”“数起于五而终于八,何谓也?”靖曰:“诸葛亮以石纵横,布为八行方阵之法,即此图也。”又曰:“臣前进黄帝太公二阵图,并司马法,诸葛亮奇正之法,此已精悉。”“大将居中”,“阵间容阵,队间容队,四头八尾,敌冲其中,两头皆救”,此六花阵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。太宗的战法,是在两军作战时,观察双方形势,发现敌方有可乘之隙,即以轻骑数骑或数十骑,突出其后,冲入敌阵,前后夹攻,敌必败乱而获胜,这是他无师自通的创作,原无所谓阵法。但自被单雄信所乘,几致危殆后,轻骑出击,亦不常用,因此,对李靖之有惊无险的胜利,怪而问其六花阵法之内容。君臣们于闲而无事之际,讨论兵法,一则择其可疑之处而问之,一则就问作答而解释其疑窦,此亦君臣相契无间的事实证明。殿廷成为君臣研究兵法之所,亦唯太宗与李靖行之。李靖之六花阵,虽由八阵改革而来,但是经过他的修正,八阵更切于实战之用,李靖对于兵法研究而深有心得,由此可知。太宗在许多著有战功的将帅中,特重李靖,是有其客观标准的,绝无私人好恶存于其间,是非常清楚的事实。所以当吐谷浑入寇时,他有“若得李靖为将,岂不善也!”的感想。当他亲征辽东时,还特别征询李靖的意见。按太宗亲征高句丽首次是在贞观十八年,第二次是在贞观十九年,皆以李勣为主将,李靖虽请行,而太宗愍其羸老而不许。李靖是卒于贞观二十三年,年七十有九,那请征高句丽时年已七十四岁,太宗之不许,是同情他,君臣相互怜惜,跃然可见。李靖人格之完整与兵学之沉深,则迥非李勣能及。

  《新唐书》对李靖的批评,有云:“阖门称疾,畏远权逼,功大而主不疑,虽古哲,何以尚兹!”这一评论,是很公正的。《旧唐书》对李靖的批评,则说:“卫公将家子弟,绰有渭阳之风(指韩擒虎),临戎出师,凛然威断,位重能避,功成益谦,铭之鼎钟,何惭耿邓,美哉!”这一结论,我们颇有同感,所谓耿邓,就是汉光武帝的开国元勋耿弇、邓禹。耿弇的军略可与李靖媲美,但军纪方面大有问题,每当胜利,常多杀戮,劫掠之事也时常发生,李卫公实贤于耿弇。至于邓禹,是以经生从戎,但自河北经山西南部而趋长安,中遭大挫败,从此不再顾问军事,而李靖则为常胜将军,在军功方面,邓禹亦不能媲美于李靖。
发表于 2007-7-23 09:03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那吒他老爸 [s:2] [s:2]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7-23 22:5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那个李靖是商代的好么
发表于 2007-8-22 20:29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四大天王的爸爸,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岑溪人家论坛 ( 桂ICP备11000835号-1 )

桂公网安备 45048102000008号

GMT+8, 2024-5-24 02:23 , Processed in 0.052708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